“我先看集美剧吧”、“我稍微睡会儿就开始”、“好忧桑,一个月前布置的论文马上要交了我还没想好要写什么”、“明天几点考试啊?我先翻会书哈”等等,考试之后看着不太理想的成绩单,心想我下学期一定好好学习……不久,你便发现这似乎是一个循环。像这样的经常性的“将今天的事情推至明天”,我们称之为拖延症,表现在各种小事上,日积月累形成习惯,影响个人发展。时下,拖延症似乎很流行。无论是热销的“战拖”书籍还是“战拖”平台,都想要群策群力将其拿下。
一、拖延症!为什么?
高校学生是拖延症高发群体,很多同学初高中时期并未出现拖延症,集中爆发在本科阶段,主要原因是时间管理能力欠缺和丰富多彩的大学生活的诱惑!深究背后的原因大多是高压学习环境的骤然消失带来的学习动力与学习方法的落差。拖延给人们带来的是因耽误而产生的持续焦虑感,为最后时刻所完成项目质量之低劣而产生的负罪感,为失去人生中许多机会而产生的深深悔恨。
二、拖延症,怎么办?
避免拖延,最重要的对自身有明确的规划和目标、培养自己良好的时间任务管理能力和自我约束力。结合自己的人生规划恰当确立每一阶段的学习生活小目标,有效管理和运用时间避免不当的时间浪费,以及有一个能够约束自己行为的准则。
三、不战拖,没关系?
如果做出各种努力后拖延的状况仍旧如此,那么《拖拉一点也无妨》。此书为美国哲学家约翰·佩里所著,他自提出“结构化拖延”之后15年才完成了此书,其中心思想就是“与其对抗,不如利用”。拖延一点也无妨,乍一看不禁让人怀疑:这是否会让拖延习惯变得更糟糕,给拖延新的借口。佩里坦言,自己写作《拖拉一点也无妨》,是想让拖延者自我感觉好一点,不再从心理上对抗拖延,而不是把他们改造成不拖延的人。既然无法改变拖延的毛病,那我们也要拖延有术。结构化拖延法将事情按照重要紧急程度进行排列,最重要的事情位列第一,拖延者又常具有完美主义倾向,以致万事具备却仍旧不能动手,那么我们就可以去做次重要的事情。佩里曾经也是一个重度拖延症患者,他认为虽然没有完成最重要的事情,但却完成了次重要的许多事情,拖延也并非一事无成。如果一直纠结于拖延没有得到改变的事实会让我们陷入更加焦虑和挫败的情绪中,也会加重拖延。结构化拖延者最成功的地方是能借着一件事做成其它事。因此,很重要的一点是在你的待办清单上,除了头等大事之外,给自己列一些其它事,当你抵触做那件事时,结构化拖延者就会去做其他事,然后在最后一刻把那件头等大事做完。
做成次重要的事情能够增强个人的自我效能感并且也能激发成就动机,这样就能更有信心去做那件头等大事。将待办事情列于清单上,在清单上合理标注时间,这本身也算是一种时间管理策略。将头等大事之外的小事做完后便可以消除干扰,专心致志于头等大事,这也可以提高做事效率,而不再东一脚西一脚。既然我们不能轻易将拖延彻底打败,那么做一名结构化拖延者也无妨,不再将时间浪费在与内心的焦灼作斗争中,只要最终可以将清单上的事情做好就是成功的。马克·吐温说:“后天能做的事,就别赶着明天做了”。
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