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哲学家笛卡儿认为,人要靠自身努力得到灵魂最终之宁静与满足就是幸福;康德认为幸福与道德密不可分;悲剧论之尼采则认为要以悲剧精神享受人生。不论中西,不论上古世纪,不论中古世纪,不论现代,“幸福”都是人们所追求的最终目标。
一、幸福到底是什么?
1.以外界标准界定的幸福,此观点认为幸福是建立在观察者的价值体系和标准之上,并非来自被观察者内心中的自我判断。
2.以内在情绪体验为标准界定的幸福,即认为幸福就是体验到较多的积极情感及较少的消极情感。
3.以个体的主观判断为标准界定的幸福,这种观点认为幸福是评价者根据其标准对自我生活质量进行的综合评价。
谈论幸福,小编在此为大家介绍两个常见的心理学名词。
1、主观幸福感(Subjective Well-Being, SWB),指个人依据自身的标准对其生活质量所做的总体评估,包括认知成份(生活满意度)与情感成份(积极情绪、消极情绪)。主观幸福感有三个特点:
①主观性,它的评定主要依赖于行动者本人内定的标准,而非他人或外界的准则;
②相对稳定性,虽然个体在评定主观幸福感时会受到情境和情绪状态的影响,但研究证实它是一个相对稳定的值;
③整体性,主观幸福感是一种综合评价,即包括正向情感、负向情感和生活满意度三个维度。
2、认知幸福感,即生活满意度,指个体按照一定标准对其生活中各个领域(如工作、家庭、自我等)的满意程度所作出的综合性判断,这种判断是通过比较个体所知觉到的成就与期望之间的差异而获得的。对整体生活满意度判断产生影响的至少有12个领域:健康、经济、家庭关系、工作、友谊、居住环境、生活伴侣、娱乐活动、自尊、交通和教育(Dineer等人,1985)。
二、我们的幸福感来自于哪里?
适应水平理论指出随着生活条件的改善、收入的增加,人们可以在短时期内达到较高消费水平,满足自我物质需求,并感到幸福、快乐、满足。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开始慢慢适应这种收入与消费水平,物质的满足已无法使快乐与幸福出现明显增长,开始感到生活平淡无奇,这是因为重复出现的物质刺激使人们的情绪系统反应降低,外界物质因素不再是幸福感的主要来源。
影响人们幸福感的因素很多,例如性别、经济收入、智力水平、生活事件,以及个体所处的文化氛围等因素都会影响个体的幸福感水平;而个体的自我效能感、应对压力的方式和自我认知等个体内在因素则对个体幸福感有更强的影响,其中人格被认为是主观幸福感最重要的影响因素。幸福感虽主要来自个人主观之体验,但主观体验却受到外在客观条件的影响,因此幸福感是个体内部因素与外界环境因素相结合的产物。
三、幸福可以创造吗?
幸福是可以创造的,以下几项积极心理疗法就可以帮助你唤起自我内心的幸福体验,培养正直而强健的人格,形成丰富的个性,使幸福溢满心灵。
1.感恩练习:把自己感激的事物说出来和写出来。
2.记录开心事件:尝试每天写下1—3件开心事件以及它们的起因与过程。
3.日行一善:如积极帮助身边人、探访敬老院与孤儿院、参加社会公益活动等,利他或善意的行为有利于个体产生快乐和自我胜任的内心体验。
4.建立良好人际关系:在追求自我成长同时,与别人建立亲密关系。
5.树立积极心态:拥有积极能量的人,其积极乐观的情绪会增强他的适应力、激发他的热情与坚毅精神。
内容节选自心理学空间网